晚晴

像树一样自由。

2018上海高考作文瞎想

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成为众矢之的,“利他”的行为无疑在反差中愈发显得高尚。若说“利己”是以个人需求为中心,那“利他”则更多地考量了他人的需求。

人类是社会的动物,置身于人之间的联系中,我们明白了吉野宏先生所说的:“生命仅靠自身无法被完整地创造。”单一地关注个人的需求,或许契合“利益至上”的原则,却不免使“自己的价值”落空。

“被需要”意味着一个人的能力得到肯定,一个人的作用得到认可。通过“用自己的努力满足他人的需要”,我们成为了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可以得到物质上的奖励,更重要的是从他人的积极评价中收获了喜悦,自信,尊重与成就感。同时,“被需要”亦是人之间互相依赖,维系共生的最佳证据。它显示出个体需求必然的残缺与局限,而建立在信任与奉献基础上的“利他”,既填补了他人的需求,也是对自己需求的满足——实现个人价值,明确自身的存在意义。

但是,“被需要”心态的本质在于将他人需求作为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因此,利他者倾向于用他人的标准定义自己的价值,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了自己的判断,最终沦为一味迎合或是全然依附。毕竟,相比于“利己主义”的恶名,相较于独立创造个人价值,“利他”给我们带来了快捷的充实感。

这般廉价的充实,果真体现了我们的自我价值吗?

虽然我们渴望被需要,但满足他人需求绝非行为的出发点,而是归宿点。当黑塞笔下的悉达多经历苦行与纵欲终于明悟了真理,当王阳明出入佛道终于开创了心学,他们的个人价值才得到了最真实而全面的体现。“价值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创造出来的。”倘若我们自己不过是空无价值的躯壳,那么他人需求的满足无法将其填满。只有当我们在生命中拥有了独立的自我价值,那么不必去渴求“被需要”,恰如胡适先生所言:“把自己铸造成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不知足,不满现状,敢说老实话。”我们自然成为了被需要的个体,已然有了益于社会的价值。

满足他人的需求,同时满足了自己“被需要”的渴望,这并非“呢呢喃喃地讨他人欢喜”,而是有独立价值的个体互相搀扶着,并肩行走。是“被需要”心态将我们紧紧联结成群体,将自身的需求与他人的需求接轨,将个人价值熔铸成社会价值。


评论

热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