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像树一样自由。

拾贰月拾日

新闻传播导论的课上看完了一整集《新闻调查》,是柴静主持的一期关于天价住院费的报道。老师之后又提供了另一篇财新媒体给出的深度调查,提出了一些问题有待讨论。

 

在今天的课之前,即使早就已经了解到新闻报道对事实的筛选完全可以导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判断,也清楚地知道任何节目或报道都有着非真实的可能性,但明目张胆地质疑央视报道的新闻素材还真是头一遭。或许是央视的公信力确实已然深入人心,又或许对于这种似乎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总有着冷漠与旁观的态度,我很少质疑央视的“真实性”。

不过即使是这一次新闻调查,在已经呈现出的内容和事实上,央视也没有说谎。可以说他们几乎没有呈现事实,也不以论证观点为目的,只是精心策划了节目的思路和节目的效果,试图传达出自己想要说的东西罢了。

一边看一边感到奇怪,为什么病例没有被拿出来作为证据?为什么第一部分不找主治医师进行采访?为什么反复在无关人员上徘徊,试图加深观众对医院的负面印象?后来的一篇报道解答了这些问题,因为这些事实——即使和事件紧密相关,甚至直指事件的本质——与这期节目的目的和主旨相悖。

这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但在看节目和读报道的时候你自己都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自己态度和情绪的变化,被两种力量拉扯着要离开原点了。

报道必定是这样的,如果仅仅是事实的呈现,那只能是“调查报告”。但调查这样的“节目”,却未必要仅仅呈现完整的事实原貌。节目和稿子是一样的,既然是在讲故事,就不能只做复述;哪怕只是想做一次复述,结果也会沾上自己的口吻。

故事要好看,故事要流畅,故事要有重心和聚焦。照搬原来的事实,只发现读者摸不着头脑,整篇文章整个节目都只是解释,不断地解释清楚而已,没有情绪,没有态度,对于一个电视台而言——没有用处。所以删掉旁逸斜出的不相关的东西,删掉那些不能自圆其说、与自己想说的有所背离的东西,才是一档节目、一篇稿子。

之前稿子的回复里有人说被感动到了。现在想来,事实没那么容易让人感动。虽然世界上并非没有天然的好故事,但是那终究太可遇不可求了。事实是,受访者们是有功利的,很多时候不过是两相权衡之下择其优而已。只是他们身上必定有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而又期望做到的东西,要拿着很大倍数的放大镜去打磨,才能让读者触碰到人物的时候就感受到纸面上的凹凸和心里的叩击。


评论

热度(4)